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上海外国语大学是985院校还是211院校? 外国语学院大学排名相关的问题,今天,铭星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根据全国985和211大学名单可知:上海外国语大学是211大学。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985大学即参加“985工程“的大学,即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大学即参与“211工程”的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简称“上外”,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全国重点大学;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是亚非研究国际联盟、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是联合国合作备忘录签约高校和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
学校前身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创建于1949年12月,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后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于1994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虹口与松江两座校区;设有22个教学院系(部),53个本科专业,授课语种49种;拥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含1个培育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研究生3624人。
上外鼓励青年学子放眼世界,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砥砺成长,充分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优秀成果与先进经验。上外本科生出国(境)访学比例高达45%(2018年),每年都有千余名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公派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或攻读合作学位。上外实施“外专引智”计划,积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促进国际科研合作,有超过90%的师资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在校外国专家多达340余人。
截至2020年3月,学校设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卓越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方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海外合作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50个本科专业,涵盖12个本科专业类,包括33个语言类专业和17个非语言类专业。
截至2020年5月14日,学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6个(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上海市I类高峰学科1个;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4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2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国家重点学科(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上外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文化“走出去”重大战略,率先提出“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创新育人模式,以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全力造就能够参与全球事务的通才和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专才,推动卓越外语人才、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多语种国际新闻传播人才、无国界工商管理创新人才、应用经济学国际创新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身是上海外国语学院西语系英语专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最早于1950年开设英语班,此时学校也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
1952午下半年,全国始行统一招生,同时开始院系凋整。根据教育部指令,学校只设俄语专业。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俄文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校重新增设了英语专业。1956年夏,学校从复旦大学等兄弟院校陆续聘来了方重、凌达扬等教授,同时又从社会上招聘了一些英语教师,其中有董任坚、杨寿林、许天福等学有专长的人士。学校决定成立英语系筹备委员会,任命董任坚同志为筹委会召集人。英语系筹委会与法、德两系筹委会合建党支部,由林晓帆同志任书记,暂不招生,要求在一年内做好准备工作,1957年秋开学。英语系筹委会主要做了师资培训和教学准备工作,办了一个师资培训班,并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分别到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校进一步培训。
1957年,全国正在开展“反右”斗争,高教部决定该校英、德、法语三个专业夏季暂不招生。根据当时情况,学校决定成立西语系,设英、德、法语三个专业。由方重任西语系主任,金丹任总支书记。1957年秋,英语专业由俄语系转来部分学生,成立一个班。这是英语专业最早的一批学生。该班学生于1961年英语系单独建系后毕业,这是英语系最早的一批毕业生。
1958年8月,根据高教部关于全国外语院校调整方案,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174名学生和陆佩弦、顾绍熹、秦小孟等二十多位教师并入上海外国语学院。从此,学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力量日趋增强。
1958年至1960年期间,在大跃进、教育大革命的浪潮中,英语专业的教师自编了一套英语教材1-8册,铅印,内部使用,这是学校自主编写的第一套英语教材。1961年春,经上海市高等教育局批准,学校英语专业单独建系。方重教授任系主任,李仲同志任副主任。与此同时,校党委决定成立英语系党总支,并调刘传圣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建系以来,英语系对师资队伍建设相当重视。在当时尚不具备派遣教师出国深造、进修的条件下,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在职进修和半脱产进修。但文革期间,学校的外语教育遭受重创。文革后期,学校在全国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起,连续三届约600名上海地区的中学毕业生进入地处安徽凤阳的“上外五七干校”战天斗地,其中约250名学习英语专业,四年期间边劳动边学习英语。文革结束后,上外同全国其他高校一样恢复了高考制度。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上外英语系的教学工作稳定发展,办学规模开始扩张。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英语系增设了国际新闻和国际贸易两个新专业。
在英语系不断扩展的基础上,学校在恢复“夜大学”建制之后,相继建立了“出国培训部”、“徐家汇分校”、“英语二系”、“新闻传播系”、“对外经济贸易系”等教学单位。英语系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为这些部门输送了大量的教学科研骨干。
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英语系领导始终把科研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积极发动教师们在教学之余开展科研工作,旨在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为以后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出版教学研究成果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0年代初,英语系党总支为加强教书育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率先在推出了目标管理制度,率先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和班主任工作制度。
1980年,教育部批准英语系设立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83年批准设立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随着学校的迅猛发展,英语系于1994年12月6日正式更名为英语学院,英语学科建设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于1996年和2001年连续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学科。
外语学院(institution of foreign studies),主要有以外语涉外学科(专业)教学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综合性大学(含部分非综合性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以及其他各类培养翻译人才为主的外语翻译学院等。
铭星网以上就是铭星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铭星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铭星网:
www.mingxingedu.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